扩围实施以工代赈是当前我国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政策工具,尤其对促进农民工、脱贫人口、低收入群体等重点群体就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政策要点及实施路径分析: 
 
 政策背景与目标 
 就业优先导向:在经济复苏承压背景下,通过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创造岗位,实现"就业-增收-消费"良性循环。 
 重点群体覆盖:2023年国家发改委专项通知要求,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占比提至30%以上,重点吸纳: 
   - 返乡农民工 
   - 脱贫人口(含防返贫监测对象) 
   -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 低收入家庭及残疾人群 
 
 实施扩围方向 
 领域扩展: 
   - 传统领域: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村组道路、农田水利) 
   - 新增领域: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管网维护)、灾后重建、生态修复 
 模式创新: 
   - "公益性基础设施+劳务报酬"组合 
   - "技能培训+以工代赈"融合(如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嵌入技能实训) 
   - 探索"以工代赈+"模式(如结合光伏扶贫、生态护林) 
 
 关键实施机制 
 项目全周期管理: 
   - 立项阶段明确用工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5%) 
   - 建立用工需求台账与劳动力数据库智能匹配 
   - 推行"实名制+工资直付"防拖欠 
 
 资金保障: 
   - 2023年中央专项投资78亿元,撬动地方配套 
   - 允许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就业补助等资金 
   - 推广"以工代赈示范项目"经验 
 
 配套措施: 
   - 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如乡村保洁员、护路员) 
   - 发放交通、伙食补贴降低务工成本 
   - 购买意外保险等保障措施 
 
 成效与挑战 
典型案例: 
- 云南某县2023年农村饮水工程中,组织132名脱贫群众参与,人均增收6800元 
- 浙江某市在城市绿化项目中设置"爱心岗位",吸纳残疾人员占比超20% 
 
现存问题: 
- 部分项目岗位技术含量低,增收持续性不足 
- 劳务组织化程度不高(建议培育劳务合作社) 
- 资金拨付效率待提升 
 
 深化建议 
 数字化赋能:建设"以工代赈云平台",实现"项目-用工-培训"线上对接 
 技能进阶:在项目中设置初级工→熟练工晋升通道 
 产业衔接:引导参与群众向当地特色产业工人转化(如基建完成后转入运营维护岗位) 
 
该政策需与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等战略协同推进,通过建立"短期就业-能力提升-长期发展"的良性机制,实现从输血式救济到造血式发展的转变。2024年重点需关注项目质量提升与就业稳定性增强,确保增收实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