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专家聚邕,研讨医患关系与医学人文关怀
500余名医学界代表齐聚南宁,共探医患命运共同体建设路径,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注入新动能。
10月31日至11月2日,“提升医学人文关怀我们在行动暨第五届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办。
这场由《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中国抗癌协会、广西医科大学等八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会议,汇集了来自全国的医学人文专家、医务人员、患者代表及医学生代表等500余人,共商共研提升医学人文关怀能力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01 会议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了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强调要提升医学人文关怀,改善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这一方案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提供了政策指导和实践方向。
02 多方观点
广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陈川在开幕式上指出,提升医学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医患命运共同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疗界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认为,在守护生命、探寻健康的征途上,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服务模式,已演变为共同承担风险、共历荣辱的命运共同体。
“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内在需求,更是构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编王明旭表示,本次活动集中体现了“10个首次”亮点,并提出10大核心推进路径,包括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支撑体系、做好实践推广等。
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会长杨放强调,医患共同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任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形成多方联动的格局,共同推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03 研讨内容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医学生论坛,优秀案例、论文、叙事故事交流论坛,患者论坛等6个分论坛,内容涵盖医学人文关怀的多维度实践与探索。
在院士专题报告环节,柯杨、黄天荫、杨廷忠三位院士分别围绕医学人文关爱、人工智能对医疗体系的影响以及大模型构建医患互动等内容进行了专题分享。
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长高桌对话环节中,部分高校、医院负责人分别围绕医学人文关怀的实践路径、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医患关系的优化策略展开了深入探讨。
04 会议成果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来自全国的学术论文173篇,优秀案例121篇,叙事故事820篇。作者群体涉及医务工作者、患者群体、高校师生、媒体工作者等。
大会评审委员会共评选出一等奖80件、二等奖160件、三等奖265件。
还评选出10名大会先进个人奖,23家单位优秀组织奖,4家单位获特别贡献奖。
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荣获先进集体“最佳传播奖”,该院副院长沈洋获评“先进个人”,两篇学术论文获评优秀论文“三等奖”。
医学的精髓不仅在于治病救人,更在于生命与生命之间最深层次的理解与携手。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所说,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内在需求,更是构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随着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的逐步推进,这种理念将从学术殿堂走向千家万户,为医患关系注入更多温暖与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