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并非真的不重视“车规级”,而是在造车理念、技术发展等因素影响下,对芯片等部件的选用标准有了新的思考,更倾向于灵活运用消费级芯片来满足产品需求。主要原因如下:造车理念不同:新势力车企往往将新能源汽车视为消费数码产品,按照造数码产品的标准造车。其车型迭代速度快,可能半年内车型智能化水平就会出现代差,更希望用户像换手机一样频繁换车,所以对于芯片能用3年还是5年不太在意,不像传统车企那样需考虑车型4到6年换代周期内的耐用性等问题,对“车规级”标准的执着度相对较低。追求高性能算力:车规级芯片因需满足高稳定性要求,研发周期长,在运算性能上往往落后于同期的手机芯片。新势力车企为了提升智能座舱等方面的用户体验,追求更强大的算力,而消费级芯片在制程和算力上有优势。例如高合使用的高通QCS8550芯片,在制程上追平手机移动端消费级芯片,整体算力更是当时旗舰级车规芯片SA8155P的10倍之多,能为用户带来更流畅的智能交互体验。技术解决方案创新:新势力车企通过技术手段,为消费级芯片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如打造车规级的域控平台,将消费级芯片放入其中,通过止震、防潮、恒温、隔尘等措施,使其能在车内稳定工作。高合自研的域控平台,采用独立于SoC芯片、通过车规级和航空级双重标准的FPGA芯片与SoC并联,确保仪表不会黑屏,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成本与市场竞争考量:车规级芯片认证费用高昂,单价也较高,如骁龙8295单价约5000元,而消费级旗舰芯片仅400元左右,差价超10倍。新势力车企为了控制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会考虑使用消费级芯片。同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缩短研发周期,消费级芯片可“拿来即用”,能帮助新势力更快推出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模块划分思维:新势力车企多采用互联网思维,将汽车分成不同模块。对于刹车、气囊等与安全相关的关键模块,依然会使用车规级芯片来确保安全;但对于导航、娱乐系统等智能座舱部分,则认为可以通过冗余备份和软件优化等方式,在使用消费级芯片的情况下保证一定的安全性,从而在不影响核心安全的前提下,提升用户的智能体验。
|
|